人生嚐一下苦 對人生覺悟或許不同
你是否也曾被這句網傳的流行語,喚醒了心底那一絲早已沉寂的上進心?年輕最大的資本,就是還有機會試錯。在不斷的試錯中,找到心中最熱愛的那份情懷。
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,充滿有意思的故事。但大部分人在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的光陰中,慵懶的過著一種連他們自己也看不下去的生活。心中也想過得有意思,但無力突破自己,依舊在舒適區中越來越舒服,逐漸變成一個「類癱瘓」的人。
年輕時所荒廢浪費的時光,年老時會以一種極度貶值的速度,縮水還給你。年輕時所吃苦奮鬥的歲月,年老時會以一種高度增值的速度,加倍賞給你。
倘若你想成為一名設計師,然而沒有很好的使用Photoshop, Coreldraw, IIustrator, AutoCAD, PageMaker, 3Dmax 等相關領域的軟件, 只想隨意草率的解決手裡的任務,同時也沒有花時間專研,你很難成為設計師,尤其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。
如果你不擅長這些軟件,在行業中,頂多算為一名美編,來處理各種圖片編輯。即便你再有想法,都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設計師。
設計,並非能使用一個軟件這麼簡單。設計師除了基本功的訓練,還需要博學多識,將各種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理念,然後再進行概念的設計,出自己的作品。設計師,其實需要很強的跨界能力。
大家都熟悉的前NBA 超級籃球巨星,Michael Jordan,說過一句話: 我之所以能成功,就是一而再,再而三的失敗。據說在他的職業生涯期間,每天他的投籃練習高達800多次。
他獲得的榮譽:六次NBA總冠軍,五次MVP(最有價值球員),六次奪得NBA總決賽MVP,十次入選全明星隊,還獲得兩枚奧運會男子籃球金牌。
很顯然,沒有他日日夜夜自律刻苦的訓練,不可能有他今日如此耀眼輝煌的成就。一切的榮譽,都需要付上大把光陰的代價。
如今的職場,只擁有專項技能的人,會逐漸失去競爭力。時代變化很快,在面對人才激烈競爭的年代,最最缺的並非專業人才,而是複合型人才。未來專業人才很可能會被這些跨領域/跨界的複合型人才所替代或管理。
曾在網絡上看到一個例子,全世界某著名的諮詢公司,1993年員工有67%是MBA,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了41%。現在10年過去了,還在繼續往下降,那麼是什麼人,填補了這些頭腦一流的MBA呢?
他們增加了很多MFA(Master of Fine Art),就是藝術學碩士。因為根據調查報告顯示,更多的時候需要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,於是未來很多MBA 慢慢的將會被MFA 替換。
每個人總希望自己的身價不能低,總想有個「 高估值」。通常來說,估值一定是整體全方位的,並非看你的單項指標。你的專業技能,可以被看為一個估值的指標。如果僅僅只有這一項,可能估值不會太高,因為在任何一個行業或領域,實在有太多頂尖高手了。
現實生活中,人們往往只在意最終的結果和關注耀眼的成績。忽略背後所付出的艱辛汗水,以及克服困難的過程。其實過程更為重要,這才是故事的核心,結果往往都是水到渠成。
人生的旅途上也充滿了各樣的挑戰,不管是個人、職場還是其他,都需要有足夠充沛的智力、體力、和能力來處理。
本文所說的吃苦,並非讓你透支生命的去拼命。倘若是這樣,顯然不是一樁好的買賣。一定是在你能確保身體正常健康的情況下,最大限度的放大和使用你的時間,吃各樣的苦。
你能吃多少苦,就能有多少收穫。苦和收穫,都是你自己的。如果你不需要收穫,也就無須吃苦。這個苦,也並非傳統意義上體力活的苦,有時是心誌上的,有時是狀態上的。
人總會經歷一些事情,讓你從輕浮變成踏實,從利己變成利他,從消極變成積極,從埋怨變成感恩。哪怕這些經歷是要付上代價,在人生長河中,一定值得。
一切不要在最後的時刻,才學會該如何過人生,那時恐怕為時已晚了。時間的代價,是所有代價中最為寶貴,和最難承受的。
錯過了人生最為難得的吃苦經歷, 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就會淺薄
原文:facebook ExpTalks 專頁
Post a Comment